說到寫文章、考作文,一堆人感到頭疼,你也有這樣的困擾嗎?其實,作文沒有你想的那麼難入手,只要掌握一些訣竅當作支點,你也可以撐起一篇穏穏得分的好文章!以下嚴選保成出版社兩位,在國文這科專業深耕多年的老師:林嵩老師和洪廷老師,他們最近最新出版的兩本書,就是要幫同學高效掌握「作文」這一科!
以下精選內容包括:國家作文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看到題目別急著下筆,首要是分析,那要如何分析?第一段如何寫?有技巧嗎?
★林嵩|《老師開講 國文(作文.公文與測驗)完全攻略-2020》(保成)(書號:1D134)
◎老師提點【節錄第一章|國家考試作文概述】
國家考試作文寫作須知
一、評分標準
國家考試作文的評分標準,依據考選部規定,共有六項:
(1)旨意詮釋。
(2)見解。
(3)文詞。
(4)結構。
(5)書法及標點。
(6)試卷整潔。
二、考場作文禁忌
(1)政治議題要小心。
(2)避談考試。
三、頁面分配
(1)一頁約320 字。
(2)作文約700~1000 字,估需3~4 頁。
(3)公文從第五頁開始寫。
(4)左上角可註明作文、公文。
(5)作文題目若過長,要續行頂格。
◎老師提點【節錄第二章|奪魁審題法】
一、題型判斷
國家考試題目最常見題型為單軌與雙軌,行文前必須先學會分辨其題型:
(一)單軌型:
題目為單一主題,例如:「論理性思辨之重要」、「貢獻」等。
(二)雙軌型:
1.雙軌並重(寫作重心:二者並重):
「愛心與耐心」、「服務心與責任感」、「學識與經驗」等。
2.雙軌對立(寫作重心:協調或取捨):
「法律與人情」、「自利與利他」、「理想與現實」等。
3.因果關係(寫作重心:大部分在因):
「付出與收穫」、「態度決定高度」、「知恥自律,成就明天」等。
三、寫作方向
(一)寫作方向:
寫作需要找靈感,四個常用寫作方向:
定義、動機(重要性)、方法、結論(願景)
(二)練習找題旨與寫作方向:
1.我的人生存摺(106 警察鐵路四等):
寫作方向(該什麼):勇氣、樂觀、勤奮。
2.講理(102 普考):
寫作方向(該什麼):同理心、反求於己。
3.志正則眾邪不生(103 普考):
寫作方向(為什麼):
清廉的操守、堅貞自律的志節
4.自信的真諦(106 高考三等):
寫作方向(是什麼):認識自我、不隨波逐流、對理想的義無反顧。
★洪廷|《作文心法-多元型式作文》(保成)(書號:1D110)
◎老師提點【節錄主題一|首段破題技法】
首段破題技法
很多考生作文寫得慢,往往是第一段寫不出來,首段下筆遲滯,寫作的信心與企圖心便嚴重遭受打擊,洪老師特立六大必勝破題方法,讓考生可以輕鬆完成文章首段。需注意的是,此六法是好用,但忌不可僵化,不論句子結構、字面安排、文字潤色,都需依題目作適當調整。公式或技巧最大的目的是提供你寫作方向,不是限制你的寫作,盡量發揮想像力及創意,把它拿來善加利用,而非反被它控制。
一、定義法(釋題法):
將題目的意義、目的作適當的解釋,並定義範圍
【例1】:無欲自然心似水,有營何止事如毛
心中無欲方能心靜如水,有所鑽營自然事多如牛毛。專注的騰蛇能飛翔樹間,多技的梧鼠卻技窮而無用。公務人員身為國家的公僕,本就應在為民服務上戮力專為而非在人事升遷或物質享受上汲汲營營。方能心靜如水,不必誠惶誠恐,被欲念所奴役,疲於奔命。
二、引用法:
引用名言佳句,作為文章的開頭,增強氣勢、一鳴驚人
【例1】:從挫折中培養勇氣
「皮球不拍,不會跳起。沒有岩石,激不起美麗的浪花。」沒有失敗的挫折砥礪,怎顯得出成功果實的甜美。人生的每一次失敗與挫折,正是邁向成功的最佳跳板。孟子曾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足以勗勉每一位青年,在失敗中記起教訓,從挫折中培養勇氣。
三、喻題法(比方法):
運用排比、譬喻、主賓句的構造,來突顯題旨
【例1】:不學禮,無以立
想要樹木能夠生長高大,一定要鞏固樹木的根本;希望流水能夠源遠流長,一定要浚深它的泉源;想要學得立身處事的基本道理,必從學習禮法開始。所以孔子訓勉其子孔鯉,若不熟習禮法,必定無法在社會立足,正是這個道理。
四、例證法(實筆法):
適當地舉出正反不同的實際例證來突顯題旨
【例1】:想法改變人生
若非卞和不因雙足被刖而退縮,和氏璧不會展露光輝;若非文天祥的堅貞不屈,英雄的碧血,不會照耀於史冊;若非海倫凱勒不屈服於生命的缺陷,我們怎能了解:人生,乃是依存著壯健的思想,而成其不朽。
五、設問法:
就題目拋出核心問題,或可作適當問答設計,增強破題氣勢
【例1】:讚美與批評
人人都喜歡讚美甚於批評,但讚美一定是好,批評一定是不好嗎?我想未必。人應該在別人讚美時謙虛以對,在別人批評時坦然接受。
六、破題法(開門見山法):
直接點破題目要旨,點出題目的關鍵
【例1】:見利思義說
錢,人人所需,人人所要。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取捨之道,就是「義」。合於義則取之,不合於義則棄之,如此則為君子。所以孔子勉人要「見利思義」。